客房預訂

顯應宮

顯應宮

景點介紹

   顯應宮又稱大王宮、媽祖廟。位于長樂市漳港鎮仙岐村。始建于宋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距今已有860多年歷史。幾百年間,顯應宮數度重修。據出土的碑文記載,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大約在清光緒年間也就是100多年前,由于一場風暴海嘯之類的特大天災襲擊,顯應宮隨同鄰近的村舍,一夜之間被風沙掩埋在地下了。

   顯應宮地下宮出土于1992年6月,發掘面積一千余平方米。考古發掘證實,湮沒之前的顯應宮為一處四面土墻圍護、前后二進的宮廟建筑,前后二進的主座均為四扇三開間、進深五柱、明間抬梁式建筑。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為突發的災害而被湮埋的。

   出土的文物有陶瓷器皿、古幣21件,木匾、石碑各一方,其中,清道光廿一年的重修碑,是顯應宮湮沒前的最后文字記載。碑上可見簡化的漢字,具有漢字研究的史料價值。最重要的是五組50余尊泥彩塑像,這批泥塑像在原址按原樣、原序列復原,真實反映出當時顯應宮的宮廟歷史氛圍。泥塑像保存基本完好,塑像形態各異,色澤鮮艷,神情畢肖,且分組擺放,數量眾多。其制作年代可以較明顯地分為明代和清代二類,少量可早至元代,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地下宮為二進結構,四周為土筑和石砌圍墻,寬13.2米,深26.4米。宮內共有五個神臺,分別供奉不同的群塑神像。二進殿內共有三個神臺。正中神臺供奉的群塑主像為本地的當家神“大王”。西側神臺上供奉的主像是福州民間普遍尊祟的一位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臨水夫人陳靖姑。東側神臺出土時并無神像,但在外墻和前殿西側神臺的地面卻又多出幾尊。于是人們就把這幾尊塑像放在了這個神臺上。前殿東側神臺上供奉的主像是媽祖天妃。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前殿西側神臺上的“巡海大臣”群塑了,七個神像中除一人為“番人”外,其他六個均著太監服飾。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和福建師大歷史系的幾位歷史、文物專家專程來此考察,從塑像形成時間、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飾特征,以及當地歷史、廟內供奉諸神特點等各方面因素綜合分析、考證,一致認為,這組塑像大約形成于明萬歷年間,比東側媽祖塑像略晚一些形成。居中者塑像頭戴嵌金三山帽,身著簇新蟒龍袍,腰系玲瓏白玉帶,腳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飾,就是統率舟師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而鄭和身邊的“番人”,有人認為可能是從第四次開始協助鄭和下西洋的西安清凈寺掌教哈三(哈桑)。哈三是西亞北非人,由于他在“危險海峽”為鄭和船隊安全引航功勛卓著,所以他與鄭和一道被后來的行船走海人奉為“巡海大神”。

 

景點位置

福建省福州長樂市漳港鎮仙岐村

交通信息

福州—景區:機場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公路—行駛19.5KM—過通道小橋—左轉—行駛410米右轉—行駛250米右轉—行駛至終點

顯應宮附近酒店